第五章

【原文】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【译文】
天地长久生养万物,对万物一视同仁,没有亲近和疏远之分,都认为是草扎成的狗,不期望万物报答,也不宰割万物为自己所用。

上古时有道德的天子,效法天道,对百姓一视同仁,没有亲近和疏远之分,都认为是草扎成的狗,不期望百姓报答,也不宰割百姓为自己所用,即不向百姓征收赋税。

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,使物尽其用,没有贵贱之分。

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,同施仁爱,不抛弃有罪之人。

天地之间,如同一个大的袋子或者管乐器吗?中间空虚不可见,作用无穷无尽。

天道无形无相,隐藏不可见,循环反复运行于天地之间,生育万物,使万物越来越多。不治理万物,万物自然顺应天道,如草木顺应四时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

君主的政令繁多,只会使国家迅速变得穷困。与其使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,不如遵守和奉行天地中间的天道。

先秦文献中,“不”有“没有”的意思。“仁”有“亲”的意思。“以”有“认为”的意思。“刍”有“草”的意思。“橐”有“袋子”的意思。“龠”有“管乐器”的意思。“虚”有“空虚”的意思。“屈”有“穷尽”的意思。“动”有“运行”的意思。“出”有“生育”的意思。“言”有“政令”的意思。“数”通“速”,有“迅速”的意思。“穷”有“困厄”的意思。“守”有“遵守”的意思。

“龠”有作“籥”或“钥”。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龠,乐之竹管,三孔,以和众声也。”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籥,书僮竹笘也。”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钥,关下牡也。”

“龠”“籥”“钥”互为通假字,根据《说文解字》作“龠”。

《管子·宙合》曰:“天地万物之橐,宙合有橐天地。天地苴万物,故曰万物之橐。宙合之意,上通于天之上,下泉于地之下,外出于四海之外,合络天地,以为一裹。”注:“苴,包裹。”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仁,亲也。”

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曰:“康公,我之自出。”注:“出,生也”。
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曰:“晋公子,姬出也。”注:“出,生也。”

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曰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”注:“言,政令。”郑玄笺:“玉之缺尚可磨鑢而平,人君政教一失,谁能反覆之。”

《礼记·曾子问》曰:“不知其已之迟数,则岂如行哉?”注:“数通速,迅速。”

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谟》曰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注:“允,诚也。执,守也。厥,其也。”

《论语·尧曰》曰:“天之历数在尔躬。允执其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”注:“执,守也。”

《管子·心术上》曰:“道在天地之间也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”

《礼记·中庸》曰:“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,体物而不可遗。”注:“体,生也。可,所也。生万物而不有所遗。”
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。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,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

《礼记·郊特牲》曰:“地载万物,天垂象。取材于地,取法于天,是以尊天而亲地也。”

第二章曰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”

第六章曰: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

第十一章曰:“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”

第十四章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忽荒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

第二十三章曰:“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故从事于道者,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”

第二十五章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
第二十七章曰:“善行无辙迹,善言无瑕谪,善数不用筹策,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,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,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”

第三十五章曰:“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”

第四十章曰: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
第四十五章曰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”

第四十九章曰: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;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圣人在天下怵怵,为天下浑其心。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。”

第五十一章曰: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成之熟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

第六十二章曰:“道者,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。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日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”

第七十三章曰:“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?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
第七十九章曰: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

【注释】
不: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不济,国之福也。不德而有功,忧必及君。”
仁:亲;亲近。《礼记·经解》:“上下相亲谓之仁,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。”
以:认为;以为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公以告臧孙,臧孙以难。告郈孙,郈孙以可。”
为:是。《周易·说卦》:“乾为首,坤为腹,震为足,巽为股,坎为耳,离为目。”
刍:喂牲口的草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九年》:“公在会,馈之刍米,礼也。”
圣人:古时对天子的敬称。《礼记·大传》:“圣人南面而治天下,必自人道始矣。”
其:代词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
犹:如;同。《诗经·召南·小星》:“肃肃宵征,抱衾与裯。寔命不犹。”
橐:袋子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乃裹糇粮,于橐于囊。”
龠:古代乐器,形状像笛。《诗经·邶风·简兮》:“左手执龠,右手秉翟。”
乎:助词。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虚:空虚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。”
而:连词。表转折。《周易·乾卦》:“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?”
不: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不济,国之福也。不德而有功,忧必及君。”
屈:竭;穷尽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下》:“明君不屈民财者,不得其利。”
动:活动;行动;运行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五月斯螽动股,六月莎鸡振羽。”
愈:更;越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明》:“曷云其还,政事愈蹙。”
出:生育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公子,姬出也,而至于今,一也。”
言:政令;号令。《国语·周语》:“有不祭则修意,有不祀则修言。”
数:古通“速”。快;迅速。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“不知其已之迟数,则岂如行哉?”
穷:困厄;困窘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
守:遵守;奉行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礼以行义,信以守礼,刑以正邪。”
中:中间;当中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吾闻之,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所谓命也。”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