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【译文】
不尊崇有才能的人,使百姓不互相争夺功名。
不崇尚难以得到的财物,使百姓不做强盗。
不显露适合欲望的歌舞和美色,使百姓的思想不淫乱。
所以,上古时有道德的天子,使用“不治而治”的思想治理国家。
使百姓的内心空虚,无知无欲。
使百姓的肚子充实,免于饥饿。
减少百姓的意志,使百姓不追求功名财物。
使百姓的内心平静,身体健康,筋骨强壮。
常常使百姓没有知识,没有欲望,使有智慧的人不敢做机巧诈伪的事情。
天道不治理万物,万物自然顺应天道,如草木顺应四时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
上古时有道德的天子,治理国家时,效法天道,不治而治,使百姓无知无欲,淳朴敦厚,自然教化,所以没有不能治理的百姓。
先秦文献中,“货”有“财物”的意思。“见”通“现”,有“显露”的意思。“可”有“适合”的意思。“乱”有“淫乱”的意思。“弱”有“减少”的意思。“为”有“做”的意思,也有“治理”的意思。“无”有“不”的意思。
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”有作“使夫知者不敢为也”。
第六十五章中有“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”。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百姓的智慧多,变得机巧诈伪。根据第六十五章,作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”。
《尚书·周书·蔡仲之命》曰:“民心无常,惟惠之怀。”注:“心,思想。”
《尚书·商书·微子》曰:“我用沈酗于酒,用乱败厥德于下。”注:“乱,淫乱。”
《管子·心术下》曰:“人能正静者,筋肕而骨强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
《论语·卫灵公》曰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易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
《庄子·天地》曰:“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”
“无为”很多人理解成“不作为”。先秦文献中,“无”有“不”的意思,“为”有“治理”的意思。“无为”即“不治”,不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。
《庄子·山木》曰:“南越有邑焉,名为建德之国。其民愚而朴,少私而寡欲;知作而不知藏,与而不求其报;不知义之所适,不知礼之所将;猖狂妄行,乃蹈乎大方;其生可乐,其死可葬。吾愿君去国捐俗,与道相辅而行。”
《庄子·盗跖》曰:“古者禽兽多而人少,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,昼拾橡栗,暮栖木上,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。古者民不知衣服,夏多积薪,冬则炀之,故命之曰知生之民。神农之世,卧则居居,起则于于,民知其母,不知其父,与麋鹿共处,耕而食,织而衣,无有相害之心,此至德之隆也。”
《庄子·胠箧》曰:“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?昔者容成氏、大庭氏、伯皇氏、中央氏、栗陆氏、骊畜氏、轩辕氏、赫胥氏、尊卢氏、祝融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,当是时也,民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,邻国相望,鸡狗之音相闻,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。若此之时,则至治已。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,曰:某所有贤者,赢粮而趣之,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,足迹接乎诸侯之境,车轨结乎千里之外。则是上好知之过也!”
第十二章曰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
第十九章曰: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
第三十七章曰:“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”
第四十六章曰:“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;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
第五十七章曰: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。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技巧,奇物滋起;法物滋彰,盗贼多有。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
第六十三章曰: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”
第六十四章曰:“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破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”
第六十五章曰: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,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”
【注释】
不:表否定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宽。”
尚:尊崇;重视。《周易·剥卦》:“君子尚消息盈虚,天行也。”
贤:才能。《谷梁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古者君之使臣也,使仁者佐贤者,不使贤者佐仁者。”
使:让;以至于。《诗经·郑风·狡童》:“维子之故,使我不能餐兮。”
民:百姓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”
争:争夺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;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”
贵:崇尚;重视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去谗远色,贱货而贵德。”
得:得到;获得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
货:财物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若不忧德之不建,而患货之不足,将吊不暇,何贺之有?”
为:做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予欲宣力四方,汝为。”
盗:强盗。《诗经·大雅·桑柔》:“民之未戾,职盗为寇。凉曰不可,覆背善詈。”
见:古通“现”。显露;显现。《尚书·夏书·五子之歌》:“怨岂在明,不见是图。”
可:适合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慎乃有位,敬修其可愿。”
欲:欲望;欲念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敖不可长,欲不可从,志不可满,乐不可极。”
心:思想。《尚书·周书·蔡仲之命》:“民心无常,惟惠之怀。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。”
乱:淫乱。《尚书·商书·微子》:“我祖砥遂陈于上,我用沈酗于酒,用乱败厥德于下。”
是以:所以;因此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民之所以生也,是以先王尚之。”
圣人:古时对天子的敬称。《礼记·大传》:“圣人南面而治天下,必自人道始矣。”
之:助词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绍复先王之大业,底绥四方。”
治:治理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”
虚:空虚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。”
其:代词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
心:内心;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。《诗经·小雅·杕杜》:“日月阳止,女心伤止。”
实:充满;充实;填塞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体其犬豕牛羊,实其簠簋笾豆铏羹。”
腹:肚子。《周易·明夷卦》:“入于左腹,获明夷之心,出于门庭。”
弱:减少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二惠竞爽,犹可,又弱一个焉,姜其危哉。”
志:志向;意志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盍各言尔志?”
强:强健;健壮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身其康强,子孙其逢,汝则从。”
常:经常;常常。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:“若常膏之,其天下辑睦,岂唯敝邑?”
民:百姓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”
无:没有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知:知识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”
夫:助词。用于句首,有提示作用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
智:智慧;智谋。《管子·内业》:“一事能变谓之智,化不易气,变不易智。”
者:代词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
为:做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予欲宣力四方,汝为。”
为:治理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”
无:不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直而温,宽而栗,刚而无虐,简而无傲。”
为:治理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”
无:没有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治:治理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