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【译文】
天下人都知道形貌好看的人是美男、美女,这是因为有丑陋的人存在。
天下人都知道善良的人是善人,这是因为有不善良的人存在。
世间万物关系错综复杂,对立统一,互相依赖又互相影响。
所以,有形和无形的事物互相产生。困难和容易的事情互相成就。
长和短互相比较。见短知长,见长知短。
高和下互相倾斜。日月周行,高极则向下倾斜,下极则向高倾斜。
音和声互相调和。声中有音,音中有声,不可分割。
前和后互相跟随。有行走在前,就有影子跟随在后。
所以,上古时有道德的天子,治理国家事务时,效法天道,不治而治,不用刑罚治理国家,实施不用政令教育百姓的政策。
天道长久生养万物,使万物从无到有,全都生长出来。万物依靠天道生长,天道从不推托,养育万物却不占有,帮助万物生长却不依靠万物报答,养育万物的功业成就之后,却不位居万物之上。
上古时有道德的天子,因为不位居高处,不自以为贵,所以百姓不会离开他。
先秦文献中,“为”有“是”的意思,也有“治理”和“帮助”的意思。“恶”有“丑陋”的意思。“较”有“比较”的意思。“倾”有“倾斜”的意思。“处”有“治理”的意思。“无”有“不”的意思。“事”有“事务”的意思。“行”有“实施”的意思。“言”有“政令”的意思。“作”有“生长”的意思。“辞”有“推托”的意思。“有”有“占有”的意思。“恃”有“依靠”的意思。“唯”有“因为”的意思。“去”有“离开”的意思。
《洛神赋》曰:“日既西倾,车殆马烦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曰:“天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地不满东南,故水潦尘埃归焉。天道曰圆,地道曰方。”
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谟》曰:“惠迪吉,从逆凶,惟影响。”注:“惠,顺也。迪,道也。顺道吉,从逆凶。天道如影随形,似响应声。”
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曰:“德以处事,事以度功,功以食民。”注:“处事,治理事务。”
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曰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”注:“言,政令。”郑玄笺:“玉之缺尚可磨鑢而平,人君政教一失,谁能反覆之。”
《论语·卫灵公》曰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易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
《庄子·天地》曰:“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”
“无为”很多人理解成“不作为”。先秦文献中,“无”有“不”的意思,“为”有“治理”的意思。“无为”即“不治”,不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。
《文子·精诚》曰:“圣人在上,怀道而不言,泽及万民,故不言之教,芒乎大哉!君臣乖心,倍谲见于天,神气相应,微矣,此谓不言之辩,不道之道也。”注:“辩,治也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化而裁之存乎变,推而行之存乎通,神而明之存乎其人,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”
《潜夫论·劝将》曰:“太古之民,淳厚敦朴,上圣抚之,恬澹无为,体道履德,简刑薄威,不杀不诛,而民自化,此德之上也。”
《周易·豫卦》曰:“天地以顺动,故日月不过,而四时不忒。圣人以顺动,则刑罚清而民服。”注:“清,静也。”
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曰:“五帝先道而后德,故德莫盛焉;三王先教而后杀,故事莫功焉;五伯先事而后兵,故兵莫强焉。”
《周易·解卦》曰:“雷雨作,解,君子以赦过宥罪。”
君子即君主,“赦”指对有罪之人免除和减轻刑罚。“宥”指宽厚仁慈对待有罪之人。君主从政,应当以宽大为怀。天行雷雨,警戒同时也滋润万物,以示天道的宽厚与仁慈。为君者,应当效法天道,不抛弃有罪之人,养育他们,教化他们,使他们弃恶从善,避免再次犯错。
《尚书·周书·多方》曰:“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,代夏作民主,慎厥丽,乃劝;厥民刑,用劝。以至于帝乙,罔不明德慎罚,亦克用劝;要囚殄戮多罪,亦克用劝;开释无辜,亦克用劝。”
因为商汤能够任用天下贤人,所以代替夏桀成为天子。商汤在位时,慎施教令,只劝勉百姓为善;慎用刑罚,只用劝勉教化百姓。商朝遵从商汤遗训,直到帝乙时期,无不彰明美德,慎用刑罚,只用劝勉也能教化百姓。审察触犯杀戮或重罪的人,只用劝勉也能使他们弃恶从善;对于刑满释放的人,只用劝勉也能使他们不再犯错。
《礼记·缁衣》曰:“夫民,教之以德,齐之以礼,则民有格心;教之以政,齐之以刑,则民有遁心。故君民者,子以爱之,则民亲之;信以结之,则民不倍;恭以莅之,则民有孙心。”
对于百姓,用道德教育他们,用恭敬同化他们,百姓就会有归正之心;用政令教育他们,用刑罚约束他们,百姓就会有逃避之心。所以君主对待百姓,应当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,百姓就会亲近他;君主用诚信结交百姓,百姓就不会背叛;君主用恭敬对待百姓,百姓就会有顺从之心。
《尚书·大禹谟》曰:“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”注:“惟通唯,因为。”
舜帝对大禹说:“因为你不自大,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够与你争夺才能;因为你不自我夸耀,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够与你争夺功名。”
禹是夏朝第一位天子,因为治水有功,被称为伟大的禹,简称大禹。
帝尧时,中原洪水泛滥,百姓困苦不堪。大禹决定为百姓解除水患,为了治理洪水,长年与百姓一起奋战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
大禹治水的同时也重视救灾工作,积极发展生产,鼓励人民自救,让伯益发放稻种,教百姓开垦荒地,种植谷物。对于受灾严重的地方,让后稷调拨粮食,救济受灾群众,引导人民避开洪水,在高处建造房屋。
舜在位三十三年时,禅位给大禹。十七年后,舜在南巡中逝世。三年治丧结束,大禹避居小邑阳城,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,但是天下诸侯都离开商均而朝见大禹。在诸侯的拥戴下,大禹正式即位。
《说苑》记载大禹即位后:“卑小宫室,损薄饮食,土阶三等,衣裳细布。”
第十章曰:“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涤除玄鉴,能无疵乎?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
第二十九章曰:“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故物或行或随,或响或吹,或强或羸,或载或隳。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”
第三十四章曰:“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,功成不名有,爱养万物而不为主。常无欲,可名于小。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”
第四十章曰: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第四十三章曰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”
第五十一章曰: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成之熟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
第七十七章曰: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”
【注释】
天下:普天之下;指天下人。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谟》:“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”
皆:都;都是。《尚书·汤誓》:“时日曷丧,予及汝皆亡。”
知:知道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
美:形貌好看;漂亮。《诗经·邶风·静女》:“彤管有炜,说怿女美。”
之:助词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绍复先王之大业,底绥四方。”
为:是。《周易·说卦》:“乾为首,坤为腹,震为足,巽为股,坎为耳,离为目。”
斯:此;这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之》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,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”
恶:丑陋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昔贾大夫恶,娶妻而美,三年不言不笑。”
已:古通“矣”。语气助词。《尚书·周书·洛诰》:“公定,予往已。”
善:美好;善良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”
故:所以;因此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
相:互相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”
生:发生;产生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礼以行义,义以生利,利以平民,政之大节也。”
难:困难。《尚书·说命》:“礼烦则乱,事神则难。”
易:容易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;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”
成:完成;成就。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”
较:比较。《文子·上仁》:“大较易为智,曲辩难为慧。”
高:高处。《尚书·太甲下》:“若升高,必自下。”
下:下面;位置在低处。《诗经·召南·殷其雷》:“殷其雷,在南山之下。”
倾:侧;斜。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“倾耳而听之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
音:声音;语音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声相应,故生变,变成方,谓之音。”
声:声音;声响。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: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
和:调和;调治;调适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是以和五味以调口,刚四支以卫体。”
随:跟随;跟从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使者入,及众介随入。”
是以:所以;因此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民之所以生也,是以先王尚之。”
圣人:古时对天子的敬称。《礼记·大传》:“圣人南面而治天下,必自人道始矣。”
处:治理;办理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则以观德,德以处事,事以度功,功以食民。”
无:不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直而温,宽而栗,刚而无虐,简而无傲。”
为:治理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”
事:政事;事务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舜臣尧,举八恺,使主后土,以揆百事。”
行:实施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。”
言:政令;号令。《国语·周语》:“有不祭则修意,有不祀则修言。”
教:教育;指导。《周易·临卦》:“君子以教思无穷,容保民无疆。”
作:生出;长出来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”
焉:助词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今王播弃黎老,而孩童焉比谋。”
辞:躲避;推托。《公羊传·哀公三年》:“不以家事辞王事,以王事辞家事。”
生:生育;养育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父母生我,胡俾我瘉。”
有:具有;占有;保有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。”
为:帮助;佑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尔酒既多,尔肴既嘉。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
恃:依赖;依靠。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无父何怙,无母何恃?”
功:功绩;功业;功劳。《周礼·司勋》:“王功曰勋,国功曰功,民功曰庸,事功曰劳。”
成:完成;成就。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”
弗:不。《公羊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:“公追齐师至嶲,弗及。”
居:位居;位于;处在。《周易·乾卦》:“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。”
夫:助词。用于句首,有提示作用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
唯:因为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“冀之既病,则亦唯君故。”
是以:所以;因此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民之所以生也,是以先王尚之。”
去:离开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