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著《道德经》,至今已两千余年,流传版本诸多,注解者亦多。百家争鸣,各有不同。汉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,衍生出多种意思,《道德经》也被翻译出多种版本。
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读懂《道德经》,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。
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,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,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,以博学而闻名。周朝守藏室是典籍收藏之所,集古今之文,收天下之书,汗牛充栋,无所不有。老子在精通各种典籍之后,才写出这部思想深刻、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。
中国从秦朝开始统一文字。老子所在的春秋时期,由于诸侯割据,各诸侯国独立自治,文字出现了“言语异声,文字异形”等现象,除了字音和字形差异之外,字义也存在着差异。同一个字,在不同的诸侯国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。如“民”字,在晋国表示“百姓”,在齐国表示“士兵”,在楚国表示“平民”。
《道德经》中有一些多义字,如“道”有“天道”“道路”“思想”“说”等意思。“名”有“功名”“名字”“说”等意思。“为”有“是”“治理”“帮助”“做”“因为”“成为”等意思。“言”有“言辞”“政令”等意思。“人”有“君主”“百姓”等意思。“物”有“事物”“万物”等意思。“朴”有“原木”“质朴”等意思。“贵”有“崇尚”“重视”等意思。“处”有“居住”“对待”“治理”等意思。“辩”有“治理”“智慧”等意思。“同”有“聚集”“统一”等意思。“味”有“品尝”“食物”等意思。“以”有“用”“因为”等意思。“病”有“祸患”“担忧”等意思。
所以,读《道德经》,应当参考春秋时期文献和古汉语字典,用现代汉语翻译《道德经》,可能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,难以统一。
本书所作校注,皆参考先秦时期文献和古汉语字典,力求追本溯源,不敢望文生义,亦不敢断章取义。
古之道者,道路也,人之所行,亦谓之行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曰: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”后引申为道理,治国之道等。如《礼记·檀弓上》曰:“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。”
“道”本义是道路,人之所行。老子所说的“道”是宇宙众星运行的道路,也就是“天道”,可以理解为维持宇宙运行的力量。
“德”本义是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七曜的运行,后引申为遵行“大道”,可以理解为维持太阳系运行的力量。
“道”和“德”并非老子首创。“道”即天道,“德”即天德。
第九章曰:“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”
第四十七章曰: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”
第七十三章曰: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”
第七十七章曰: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”
第七十九章曰:“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
第八十一章曰: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
天道和天德最早见于《周易》和《尚书》,在《道德经》问世之前已经存在。
《周易·谦卦》曰:“天道下济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”
《尚书·商书·仲虺之诰》曰:“钦崇天道,永保天命。”
《周易·乾卦》曰:“天德不可为首也。”
《尚书·周书·吕刑》曰:“惟克天德,自作元命,配享在下。”
《道德经》不是普通人的道德准则、心灵鸡汤、为人处世的哲学,或玄学,而是上古时君主的行为规范。
《关尹子·三极》曰:“圣人之于众人,饮食衣服同也,屋室舟车同也,富贵贫贱同也。”注:“圣人即上古时天子。”
《礼记·哀公问》曰:“即安其居,节丑其衣服,卑其宫室,车不雕几,器不刻镂,食不贰味,以与民同利。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。”注:“君子即君主。”
《道德经》的陈述对象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,不是普通百姓。
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,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加起来有一百四十多个,各诸侯国独立自治。周王朝日益衰微,大权旁落,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,战争频繁。史书记载,春秋时期共发生大小战事四百八十余次,诸侯国之间盟会达四百五十余次,有三十六名诸侯国君主被杀害,五十二个诸侯国灭亡。春秋之后,就是战乱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战国,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。
春秋时期属于奴隶社会,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,大部分百姓可能不识字。
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,是因为他除了修订六经之外,还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。孔子之前,知识的传播仅限于诸侯王室和权贵之间,普通百姓没有机会接受教育。
孔子率先开办私学,主张“有教无类”,意味着不分地区,不分贵族与平民,都可以入学,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中国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,统称为“上古”,或者“三皇五帝”时期。
《道德经》中的圣人,是上古时期的“三皇五帝”,不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,不用政教、礼乐教化百姓。
《潜夫论·劝将》曰:“太古之民,淳厚敦朴,上圣抚之,恬澹无为,体道履德,简刑薄威,不杀不诛,而民自化,此德之上也。”
《周易·豫卦》曰:“天地以顺动,故日月不过,而四时不忒。圣人以顺动,则刑罚清而民服。”注:“清,静也。”
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曰:“五帝先道而后德,故德莫盛焉;三王先教而后杀,故事莫功焉;五伯先事而后兵,故兵莫强焉。”
《论语·卫灵公》曰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易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
《庄子·天地》曰:“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”
“无为”很多人理解成“不作为”。先秦文献中,“无”有“不”的意思,“为”有“治理”的意思。“无为”即“不治”,不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。
《庄子·山木》曰:“南越有邑焉,名为建德之国。其民愚而朴,少私而寡欲;知作而不知藏,与而不求其报;不知义之所适,不知礼之所将;猖狂妄行,乃蹈乎大方;其生可乐,其死可葬。吾愿君去国捐俗,与道相辅而行。”
《庄子·盗跖》曰:“古者禽兽多而人少,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,昼拾橡栗,暮栖木上,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。古者民不知衣服,夏多积薪,冬则炀之,故命之曰知生之民。神农之世,卧则居居,起则于于,民知其母,不知其父,与麋鹿共处,耕而食,织而衣,无有相害之心,此至德之隆也。”
《庄子·胠箧》曰:“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?昔者容成氏、大庭氏、伯皇氏、中央氏、栗陆氏、骊畜氏、轩辕氏、赫胥氏、尊卢氏、祝融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,当是时也,民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,邻国相望,鸡狗之音相闻,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。若此之时,则至治已。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,曰:某所有贤者,赢粮而趣之,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,足迹接乎诸侯之境,车轨结乎千里之外。则是上好知之过也!”
《道德经》并非治国之术。
《道德经》的核心思想是“无为”,即效法天道的“不治而治”。
天道不治理万物,万物自然顺应天道,如草木顺应四时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
“不治”即不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,不用政教、礼乐教化百姓,不是真正的治国之术。
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,古代没有战争的年份屈指可数,即使没有内乱,也有外患,所以君主治理国家离不开用兵、刑罚、政令等。
《道德经》亦非用兵之术。
兵者,诡道也。善于用兵的人,用诡诈的计谋取胜。
《孙子兵法》曰:“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;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,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,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,逸而劳之,亲而离之。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”
《道德经》中关于用兵的思想是: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”注:“君子即君主。”
军队主杀戮,是不善良的器物,不是有道德的君主喜爱的器物。有道德的君主,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自卫。安静淡泊,少私寡欲,不争夺功名财物,才是上等的治国法则。
有道德的君主,即使战胜他人也不觉得美好,觉得美好的君主,是喜欢杀人。喜欢杀人的君主,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愿,即得到天下人的归附。
即《文子·道德》中所说的“义兵”和“应兵”,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自卫。
《文子·道德》曰:“古有以道王者,有以兵王者,何其一也?曰:以道王者德也,以兵王者亦德也。用兵有五:有义兵,有应兵,有忿兵,有贪兵,有骄兵。诛暴救弱谓之义,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,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,利人土地,欲人财货谓之贪,恃其国家之大,矜其人民之众,欲见贤于敌国者谓之骄。义兵王,应兵胜,恣兵败,贪兵死,骄兵灭,此天道也。”
既非治国之术,亦非用兵之术,老子为何要写《道德经》?
第一,劝诫当时的诸侯国君主,安静柔和,少私寡欲,爱民如子。上古时,圣人之所以设立君主,是为了让君主代替天道做百姓的父母,养育和教化百姓。对于有罪之人,不抛弃他们,养育和教化他们,使他们弃恶从善,避免再次犯错。
第六十二章曰:“道者,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。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日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”
《礼记·表记》曰:“唯天子受命于天,士受命于君。”
《尚书·周书·洪范》曰:“天子作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。”
天子即天之子,父天母地,能够做百姓的父母,才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君主。
天子是古代帝王的称呼,因受天命而立,故称“上天之子”,是百姓的父母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早在五帝时期,黄帝就被尊为“天子”,其后颛顼、尧、舜、禹诸帝以及夏、商、周三代之王皆称为“天子”。
《周易·解卦》曰:“雷雨作,解,君子以赦过宥罪。”
君子即君主,“赦”指对有罪之人免除和减轻刑罚。“宥”指宽厚仁慈对待有罪之人。君主从政,应当以宽大为怀。天行雷雨,警戒同时也滋润万物,以示天道的宽厚与仁慈。为君者,应当效法天道,不抛弃有罪之人,养育他们,教化他们,使他们弃恶从善,避免再次犯错。
《尚书·周书·多方》曰:“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,代夏作民主,慎厥丽,乃劝;厥民刑,用劝。以至于帝乙,罔不明德慎罚,亦克用劝;要囚殄戮多罪,亦克用劝;开释无辜,亦克用劝。”
因为商汤能够任用天下贤人,所以代替夏桀成为天子。商汤在位时,慎施教令,只劝勉百姓为善;慎用刑罚,只用劝勉教化百姓。商朝遵从商汤遗训,直到帝乙时期,无不彰明美德,慎用刑罚,只用劝勉也能教化百姓。审察触犯杀戮或重罪的人,只用劝勉也能使他们弃恶从善;对于刑满释放的人,只用劝勉也能使他们不再犯错。
《礼记·缁衣》曰:“夫民,教之以德,齐之以礼,则民有格心;教之以政,齐之以刑,则民有遁心。故君民者,子以爱之,则民亲之;信以结之,则民不倍;恭以莅之,则民有孙心。”
对于百姓,用道德教育他们,用恭敬同化他们,百姓就会有归正之心;用政令教育他们,用刑罚约束他们,百姓就会有逃避之心。所以君主对待百姓,应当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,百姓就会亲近他;君主用诚信结交百姓,百姓就不会背叛;君主用恭敬对待百姓,百姓就会有顺从之心。
第二,借治国而言治身。一人之身,一国之象也。
《真文经》曰:“人之生也,头圆象天,足方法地,发为星辰,目为日月,眉为北斗,耳为社稷,口为江河,齿为玉石,四肢为四时,五脏法五行。与天地合其体,与道德齐其生,大矣,贵矣。善保之焉。昔天真皇人于峨嵋山中告黄帝曰:一人之身,一国之象也。胸腹之位,犹宫室也;四肢之列,犹郊境也;骨节之分,犹百官也;神犹君也;血犹民也。能知治身,则知治国矣。夫爱其民,所以安其国;曈其气,所以全其身,民散则国亡,气竭则身死。亡不可复存,死不可复生。至人消未生之患,治未病之疾,坚守之于无事之前,不追之于既逝之后。民难养而易散,气难保而易失。审威德者,保其理;割嗜欲者,保其炁。得不勤哉,得不成哉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曰:“夫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人能应四时者,天地为之父母;知万物者,谓之天子。天有阴阳,人有十二节;天有寒暑,人有虚实。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,不失四时;知十二节之理者,圣智不能欺也;能存八动之变,五胜更立,能达虚实之数者,独出独入,呿吟至微,秋毫在目。”
《管子·心术上》曰:“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。九窍之有职,官之分也。心处其道,九窍循理。嗜欲充益,目不见色,耳不闻声。故曰:上离其道,下失其事。毋代马走,使尽其力,毋代鸟飞,使獘其羽翼。毋先物动,以观其则。动则失位,静乃自得,道不远而难极也。”
《文子·九守》曰:“神者智之渊也,神清则智明,智者心之府也,智公则心平,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,以其清且静也,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,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也。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,神清者嗜欲不误也,故心有所至,则神慨然在之,反之于虚,则消躁藏息矣,此圣人之游。故治天下者,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。”
《庄子·外篇·天道》曰:“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。圣人之心静乎,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夫虚静恬淡,寂漠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,故帝王圣人休焉。休则虚,虚则实,实者伦矣。虚则静,静则动,动则得矣。静则无为,无为也,则任事者责矣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
《道德经》虽借治国而言治身,并非直言治身。
治身者,当读《周易参同契》,东汉魏伯阳著,道家早期经典之一,被称为丹经之祖,万古丹经王。参者,三也。同者,聚也。契者,合也。此书将周易、黄老、丹经融会贯通,合而为一,直述其根源相同,故曰“参同契”。
不仅周易、黄老、丹经根源相同,儒家、释家、道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,三家皆劝人向善,作用皆在于“中”。
儒家:止于至善。
释家:众善奉行。
道家:上善若水。
儒家:中庸之道。庸者,用也。中庸即用中。
释家:明心见性。心者,中也。此心非“凡心”,乃“菩提心”,为一切诸佛之种子,净法长养之良田。
道家:抱一守中。
古人云:“未有神仙不读书。”欲治身者,先要读书。儒家、释家、道家之经典名著,皆应有所涉猎。在众多经典之中,《周易参同契》尤为重要,但其文字深奥,晦涩难懂,建议参考朱元育注解的《参同契阐幽》。
除了读书之外,还要辨别真伪邪正,否则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徒劳无益。故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初正则终修,干立未可持。一者以掩蔽,世人莫知之。”
《西游记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书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,童叟皆知。事实上,《西游记》是一部教人修行的书,其中既有理学意蕴,也有禅门心法和丹经术语,只有对儒家、佛家和道家思想都有所了解,才能够真正读懂《西游记》。
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,是一个人的化身,分别对应人的五行和五脏。取经之路,也是修行之路,只有阴阳平衡,五行和谐,才能够取得真经。
《西游记》第八十五回,引用了道家典籍《性命圭旨》中的一首诗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,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”
第二十四回曰:“只要你见性志诚,念念回首处,即是灵山。”
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代表着“心猿”,人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。白龙马代表着“意马”,人难以控制的意念有如野马。只有锁住心猿,拴住意马,才能够明心见性。“意”受“心”的管束,锁住了心猿,也就拴住了意马。所以,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曾担任“弼马温”这个职位,专门管理天庭的马匹。
唐僧为了控制孙悟空,经观音菩萨指点,给孙悟空戴上了“紧箍咒”。咒语是佛教中的六字真言: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,也叫定心真言。
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,被如来佛祖用手掌压在五行山下,山上贴的符文也是六字真言。五行山是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,分别代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元素。
西天取经的过程,其实是一个人降伏心魔,明心见性的过程。魔由心生,亦由心灭。世间没有什么妖魔鬼怪,无非自己的心魔而已,降妖除魔隐喻着修炼心性。
《西游记》第一回曰:“鸿蒙初辟原无姓,打破顽空须悟空。”孙悟空暗喻的是人心,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孙悟空降伏的,只有“悟空”,才能够降伏“心魔”。
由此可见,《西游记》不仅是一部神话故事,更是一部融合了儒家、释家、道家思想的修行指南。
关于明心见性,佛家和道家典籍是这样记载的。天地未生之前,混沌一片。天道循环反复运动,产生了太一,为道生一。太一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,产生了阴和阳,为一生二。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,阴阳互相吸引、交合,产生了天地以及阴阳平衡的和气,为二生三。天、地、和气共同产生了万物,为三生万物。
这个阴阳平衡的和气充盈天地之间,无形无相,无声无色。人亦禀受此气而生,在精卵结合之后,此气即进入胎中,阴阳布化,感而逐通,生而成人。人出生之后,此气隐而不现,若能抱一守中,勤加修行,眼前可见一点灵光,也叫性光、慧光、元神。人人具足,不假外求。父母未生之前,即是你我本来真面目。初见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,形如闪电,色如月光,功德圆满之后,形如粟米,色如黄金,圆陀陀,光灼灼,常现于眼前,故道家曰金丹,佛家曰圆明。可谓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。然有元神在,即无极也。生天生地皆由此矣。学人但能守护元神,则超生在阴阳之外,不在三界之中。此惟见性方可,所谓本来面目也。凡人投胎时,元神居方寸,而识神则居下心。”
《云笈七签·禀生受命部》曰:“夫人生于天地之间,禀二气之和,冠万物之首,居最灵之位,总五行之英,参于三才,与天地并德,岂不贵乎?”
《云笈七签·禀生受命部》曰:“人始受身,从虚无中来,回黄转白,构气凝精,承天顺地,合化阴阳。”
《云笈七签·禀生受命部》曰:“凡人生禀九天之气,气凝为精,精化成丹,丹变成人,结胎含秀,法则自然。”
说到修行,不得不说经络。经络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,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主要包括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、十二经别、十五络脉等。经络系统被认为是人体沟通内外、联系脏腑肢节的重要通道,就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一样,是气血运行的通路。
数千年来,经络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,但与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存在着较大差异,这些差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。现代医学否定中医的主要依据是:在解剖学的层面上,无法证明任何经络的存在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虽然经络的物理结构尚未被发现,但是经络现象的存在,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。既然经络现象存在,其背后必定存在着某种生物学基础。这意味着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以及对经络的持续和深入研究,最终将得出经络现象的生物学基础。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经别》曰:“夫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学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经脉》曰:“经脉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间,深而不见;其常见者,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,无所隐故也。诸脉之浮而常见者,皆络脉也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经脉》曰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、处百病、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邪客》曰:“天圆地方,人头圆足方以应之。天有日月,人有两目;地有九州,人有九窍;天有风雨,人有喜怒;天有雷电,人有声音;天有四时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藏;天有六律,人有六府;天有冬夏,人有寒热;天有十曰,人有手十指;辰有十二,人有足十指,茎垂以应之,女子不足二节,以抱人形;天有阴阳,人有夫妻;岁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有三百六十节;地有高山,人有肩膝;地有深谷,人有腋膕;地有十二经水,人有十二经脉;地有泉脉,人有卫气;地有草蓂,人有毫毛;天有昼夜,人有卧起;天有列星,人有牙齿;地有小山,人有小节;地有山石,人有高骨;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;地有聚邑,人有膕肉;岁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节;地有四时不生草,人有无子。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。”
中医将人体和宇宙联系在一起,人体被认为是一个小宇宙,与外界的大宇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。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也强调了天人关系的统一性。
由于人类生存在宇宙之中,作为宇宙的一部分,必然会受到宇宙的影响。在众多天体之中,对地球生命影响最大的是太阳和月球。
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。”
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易者,象也。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”
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易有三百八十四爻,据爻摘符,符谓六十四卦。”
太阳系中,太阳质量占到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.86%,巨大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引力,束缚着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围绕其公转。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.5亿公里,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下,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太阳的热量,可见,太阳的能量如此之大。太阳辐射不仅为地球带来了光和热,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、生态系统等。
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核心的核聚变反应,这些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中微子。由于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,犹如幽灵一般自由穿梭,因此每秒钟有成百上千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,我们却无法感知它的存在。
月球对地球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月球的存在,稳定了地球的自转轴,使地球倾斜着旋转,产生了四季变化,为地球生命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。同时,月球的引力影响着海洋,产生了潮汐现象,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。如果没有月球,地球可能无法孕育生命。
不同于现代科学,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。古人认为,天地每月交媾一次。每月农历最后一天,看不到月亮,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,月球背面正对着太阳。因为月球的磁场很弱,而且没有大气层保护,所以太阳辐射的能量能够直接到达月球背面。
太阳和月球互相交媾,产生的能量,就是天地间众生的命根,也是天道生养万物的根本。故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众夫蹈以出,蠕动莫不由。”注:“蹈,遵循。”
《文子·下德》曰:“蜎飞蠕动,莫不依德而生。”天地间众生,包括人和各种生命,不论是飞翔的昆虫还是爬行的动物,都依靠日月交媾而生。
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六回曰:“师父啊,你只知月色光华,心怀故里,更不知月中之意,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。月至三十日,阳魂之金散尽,阴魄之水盈轮,故纯黑而无光,乃曰晦。此时与日相交,在晦朔两日之间,感阳光而有孕。至初三日一阳现,初八日二阳生,魄中魂半,其平如绳,故曰上弦。至今十五日,三阳备足,是以团圆,故曰望。至十六日一阴生,二十二日二阴生,此时魂中魄半,其平如绳,故曰下弦。至三十日三阴备足,亦当晦。此乃先天采炼之意。我等若能温养二八,九九成功,那时节,见佛容易,返故田亦易也。”
月球古称“太阴”,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,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对象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我们发现月球存在着一些奇怪的现象。比如,地球直径是月球的四倍,体积是月球的四十九倍,质量是月球的八十一倍。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,体积和质量都远远大于它的卫星,以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很难捕获到月球这么大的卫星。然而,月球却始终围绕着地球旋转,形成了独特的天体关系。
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周期都是二十八天,女性的平均月经周期也是二十八天。天地每月交媾一次,女性每月排卵一次。故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当斯之际,天地媾其精,日月相撢持。”注:“撢,探也。持,握也。”
太阳直径是月球的四百倍,日地距离也是月地距离的四百倍,所以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一样大。故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坎戊月精,离己日光,日月为易,刚柔相当。”
根据已经观测到的数据,月球不像一个普通的天然卫星,仿佛经过精密计算,故意出现在地球旁边。曾经有天文学家说过:“解释月球不存在,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。”月球还有很多未解之谜,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些谜团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,这里不一一赘述。
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日月为易,刚柔相当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
日月为易,阴阳为道;大道至简,大易至易。
从宇宙的角度看,一阴一阳即太阴和太阳,日月运行是天道的具体体现,所以“道”和“易”的本质是相同的,都是关于太阳和月球的论述。
“道”的代表作品是《道德经》,“易”的代表作品是《周易》。《道德经》和《周易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瑰宝,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,对国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。读懂《道德经》和《周易》,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。
《周易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很多人搞不懂,建议读《系辞》,它总结和概括了《周易》的核心思想,更容易理解。
《周易》的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,相传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的七年间,潜心研究伏羲八卦,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,就是《周易》,可以说《周易》的核心思想是八卦。
八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?《周易参同契》曰:“八卦布列曜,运移不失中。”八卦使宇宙众星有序运转,像事先布置好的一样,它的作用在于“中”。
《周易》源于八卦,八卦源于“河图”和“洛书”。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。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注:“则,效法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下》曰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注:“类,比喻。”
相传上古时,伏羲根据“河图”创造了八卦,大禹根据“洛书”治水成功。
“河图”和“洛书”是上古时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,源自天上星宿,蕴含着深奥的星象密码,被誉为“宇宙魔方”,是中华文明的源头。相传“河图”和“洛书”分别出自黄河、洛水,其实并非如此,“河”指天河、银河,而不是黄河。“洛”通“络”,有“脉络”的意思,即宇宙的脉络图。
所以,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天文学,华夏文明起源于天道文明。
如果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“道”,可能是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。虽然它们占据了宇宙总物质的95%以上,但是很难被探测到,只能通过间接的实验证明。
暗物质和暗能量好像两片乌云,笼罩着整个物理学界,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定律失灵了?还是天文望远镜欺骗了我们?假设引力定律和天文观测结果都没有出错,那么只有一种可能,宇宙中存在着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。
它们不发光,也不吸收或散射光,不参与电磁作用,所以光学和电磁设备都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们。然而,很多天文观测证据表明,有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实验的结果,给出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比例,在宇宙中,普通物质只占4.9%,暗物质占26.8%,暗能量占68.3%。
现在普遍认为,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,扮演着关键角色。暗物质是形成恒星、黑洞、行星等天体的最初动力之一,对于维持星系和星系团的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胀的主要驱动力,和暗物质的引力效应不同,暗能量表现出的是斥力效应,使得宇宙中的物体相互推开,而不是相互吸引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宇宙之中,每天都有大量的暗物质粒子和暗能量穿过我们的身体,这些看不见的粒子和能量在我们周围悄然运动,我们却无法感知它们的存在。
对于这些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,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它们,到目前为止,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测尚未成功。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注:“知通智,知者即智者。”
从宇宙的角度看,一阴一阳即太阴和太阳,日月运行是天道的具体体现。天道长久生养万物而不求回报,是善良的,所以继承天道思想的人,也是善良的。天道使日月交替,阴阳和谐,成就了人的天性。
道生天地,天地生万物。古人认为,天地媾精,阴阳布化,万物以生。人的天性来源于天道,因为天道是善良的,所以人的天性也是善良的。故《三字经》曰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
虽然人的天性善良,但是与生俱来的还有七情六欲,随着年龄增长,欲望也随之增加,难免有作奸犯科之人。
所以上古时,圣人设立天子作为百姓的父母,设置三公辅佐天子,是为了效法天道,教化不善良的人,不抛弃有罪之人,养育和教化他们,使他们弃恶从善,避免再次犯错。
天道无形无相,隐藏不可见。有德行的人说天道是“仁爱”的,有智慧的人说天道是“智慧”的,不同的人对天道有不同的看法。
天道长久生养万物,百姓的日用饮食都离不开万物,却不知是天道的功劳,所以真正明白“君子之道”的人非常少。
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对于《道德经》,不同的人因为生活阅历、思维方式、价值观等差异,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。
本书所作的校对和注解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一孔之见,权作抛砖引玉。
读者能从中得一启发,或一感悟,足矣,若能因此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,实乃作者之荣幸。
寻章摘句,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;管窥之见,不免见笑于大方之家。诚惶诚恐,望乞海涵。
释者,解也。朴者,质朴,代指“道”。“释朴”即“解道”。书名借鉴了中国第一部辞书—《尔雅》。尔者,近也。雅者,正也。尔雅即近正。《尔雅》中所有条目皆用“释”字,如释天、释地、释山、释水等,故取名《释朴》。
书中有重复引用的内容,并非凑字数,而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