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

【原文】
道冲而用之,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似若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
【译文】
天道的作用在于空虚,常常保持谦卑,不自满。

像深渊一样安静深远,不被世人所知,好像是万物的祖先。

天道无形无相,隐藏不可见,像水一样善于养育万物而不争功名。

水虽然柔弱,却能够磨铁消铜,怀山襄陵,穿山透石,摧折锋利的棱角。君主保持柔弱,可以战胜刚强。

水即使浑浊,也能够解除杂乱的物质而变得清澈透明。君主应当解除内心杂乱的欲望,保持安静柔和,少私寡欲,不争夺功名财物。

水在上为云,可以调和太阳的光芒。君主应当韬光养晦,保持谦卑,不自满。

水在下为雨,与尘土聚集在一起。君主应当和百姓聚集在一起,不高高在上,不自以为贵。

天道如同清澈而透明的水,似乎好像存在。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女,在天帝之前而生。天帝,又称帝星,北极五星之最明者。

先秦文献中,“冲”有“空虚”的意思。“或”有“常”的意思。“盈”有“自满”的意思。“渊”有“深远”的意思。“宗”有“祖先”的意思。“挫”有“摧折”的意思。“纷”有“杂乱”的意思。“和”有“调和”的意思。“同”有“聚集”的意思。

“渊兮”有作“渊乎”,下文有“湛兮”,前后相对应,故作“渊兮”。

“似若存”,有作“似或存”。第六章和第四十一章皆用“若存”。先秦及两汉文献中,有“似若”连用,未见“似或”连用,故作“似若存”。

《尚书·周书·金縢》曰:“昔公勤劳王家,惟予冲人弗及知。”注:“冲,空虚。”《说文解字注》曰:“尚书之冲人,谓空虚无所知之意。”

《周易·恒卦》曰: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”注:“或,常也。”

《诗经·邶风·燕燕》曰:“仲氏任只,其心塞渊。”孔颖达疏:“其心诚实而深远也。”
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”孔颖达疏:“象谓悬象,日月星辰也。”
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。”注:“成形曰器。”
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

有形在天上的,即天象,叫做天道,有形在天下的叫做器物。

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“是故清明象天,广大象地,终始象四时,周还象风雨。”

《礼记·郊特牲》曰:“地载万物,天垂象。取材于地,取法于天,是以尊天而亲地也。”

《管子·心术上》曰:“道在天地之间也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”

《礼记·表记》曰:“唯天子受命于天,士受命于君。”

《尚书·周书·洪范》曰:“天子作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。”

天子即天之子,父天母地,能够做百姓的父母,才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君主。

天子是古代帝王的称呼,因受天命而立,故称“上天之子”,是百姓的父母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早在五帝时期,黄帝就被尊为“天子”,其后颛顼、尧、舜、禹诸帝以及夏、商、周三代之王皆称为“天子”。

《国语·周语上》曰:“国之将兴,其君齐明衷正,精洁惠和,其德足以昭其馨香,其惠足以同其民人。”

《礼记·哀公问》曰:“即安其居,节丑其衣服,卑其宫室,车不雕几,器不刻镂,食不贰味,以与民同利。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。”注:“君子即君主。”

《关尹子·三极》曰:“圣人之于众人,饮食衣服同也,屋室舟车同也,富贵贫贱同也。”注:“圣人即天子。”

《管子·版法解》曰:“凡人者,莫不欲利而恶害,是故与天下同利者,天下持之;擅天下之利者,天下谋之。天下所谋,虽立必隳;天下所持,虽高不危。”

《六韬·文韬·文师》曰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同天下之利者,则得天下;擅天下之利者,则失天下。天有时,地有财,能与人共之者,仁也。仁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免人之死,解人之难,救人之患,济人之急者,德也。德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与人同忧、同乐、同好、同恶者,义也;义之所在,天下赴之。凡人恶死而乐生,好德而归利,能生利者,道也。道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”

《周易·乾卦》曰:“亢龙有悔,盈不可久也。”

《周易·谦卦》曰:“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。”

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谟》曰:“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”注:“时,常也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博志》曰:“故天子不处全,不处极,不处盈。全则必缺,极则必反,盈则必亏。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,故择务,当而处之。”

《文子·九守》曰:“天道极即反,盈即损,日月是也。故圣人日损,而冲气不敢自满,日进以牝,功德不衰,天道然也。天道恶盈而好谦,故唐虞法之而成大人。道恶暴而忌骄,故桀纣忽之以致亡也。人之情性,皆好高而恶下,好得而恶亡,好利而恶病,好尊而恶卑,好贵而恶贱,众人为之,故不能成,执之,故不能得。是以圣人法天,弗为而成,弗执而得,众人随俗,好尊高,恶卑下,故欲高而不能自高。圣人法天,不好尊高,不恶卑下,故不尊而自尊,不高而自高也。与人同情而异道,故能长久。晦其光,同其尘。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,命曰侑卮,其冲即正,其盈即覆。其器今亦有之,以存至戒。故知虚则自全,盈不可久。夫物盛则衰,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,乐终而悲。天道有盈亏,人道有盛衰,或始吉终凶,或前乐后悲。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,任智则太察也。多闻博辩守以俭,纵辩则害正也。武力勇毅守以畏,恃勇则轻也。富贵广大守以狭,秉亢则多悔也。德施天下守以让,此五者,先王所以守天下也。服此道者,不欲盈,夫唯不盈,是以弊不新成。谨守弊陋,不令盈满服,膺此道可保天下,况於一身也?”注:“弊通敝。”

第八章曰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”

第九章曰: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”

第十四章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忽荒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

第十五章曰:“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豫兮若冬涉川,犹兮若畏四邻,俨兮其若容,涣兮若冰之将释,敦兮其若朴,旷兮其若谷,浑兮其若浊。孰能浊以止,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,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敝不新成。”

第三十章曰:“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还。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”

第三十五章曰:“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”

第三十六章曰: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。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,是谓微明。柔弱胜刚强,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”

第四十二章曰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毂,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”

第四十三章曰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”

第四十五章曰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”

第五十六章曰: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,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亦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”

第七十三章曰:“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?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

第七十六章曰: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共。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”

第七十八章曰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正言若反。”

【注释】
道:天道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”
冲:空虚。《尚书·周书·金縢》:“昔公勤劳王家,惟予冲人弗及知。”
而:连词。表因果。《周易·恒卦》:“四时变化而能久成,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。”
用:功用;作用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显诸仁,藏诸用。”
之:助词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绍复先王之大业,底绥四方。”
或:常;常常。《周易·恒卦》: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”
不:表否定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宽。”
盈:骄傲;自满。《周易·谦卦》:“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”
渊:深;深远。《诗经·邶风·燕燕》:“仲氏任只,其心塞渊。”
兮:助词。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。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:“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。”
似:似乎;好像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”
宗:祖宗;祖先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若不获命,而使嗣宗职。”
挫:折断;摧折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夫申胥、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,而未尝有所挫也。”
其:语气助词。无义。《诗经·唐风·扬之水》:“既见君子,云何其忧?”
锐:锐利;锋利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:“锐喙决吻,数目顅脰,小体骞腹。”
解:解除;消除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”
纷:杂乱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出令不信,刑政放纷,动不顺时,民无据依。”
和:调和;调治;调适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是以和五味以调口,刚四支以卫体。”
光:光芒;光亮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君子至止,鸾声将将。”
同:聚集;会合。《诗经·小雅·吉日》:“兽之所同,麀鹿麌麌。”
尘:尘土;灰尘。《诗经·小雅·无将大车》:“无将大车,祇自尘兮。”
湛:清澈透明。《诗经·小雅·湛露》:“湛湛露斯,在彼丰草。厌厌夜饮,在宗载考。”
似:似乎;好像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”
若:副词。好像;似乎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若闻蔡将先卫,信乎?”
存:存在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死亡贫苦,人之大恶存焉。”
吾:我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”
知:知道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
子:儿女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凡为人子之礼,冬温而夏清,昏定而晨省。”
象:天象;悬象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。”
帝:最高的天神,古人以为宇宙万物的主宰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帝乃震怒,不畀洪范九畴。”
先:前。《周易·蛊卦》:“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。”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