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皦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。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【译文】
可道之道,非恒久不变之道;可名之名,非恒久不变之名。
可以说出来的思想,不是恒久不变的思想。可以说出来的功名,不是恒久不变的功名。
天道无形无相,不可以命名,没有名字,是天地的起始。天地有形有相,可以命名,有名字,是万物之母。
所以,上古时圣人常常保持没有欲望,可以观察到天道的神妙之处,依照天道的规则设立天子和三公,教化百姓。百姓常常有欲望,只能够观察到日月星辰的明亮。
无名,天道,有名,天地,这两者共同生育万物,名字却不相同。天道和天地都可以称为天,能够知道天中又有天,是理解天道众多神妙之处的关键。
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有不同的治国思想,君主所追求的功名也不相同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,这些思想和功名会不断地修正和完善。相比之下,日月的运行规律恒久不变,日月运行是天道的具体体现。天道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搏之不得,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,却能够长久生养万物而不争功名。所以,只有天道的思想和功名才是恒久不变的思想和功名。
先秦文献中,“道”有“天道”和“思想”的意思,也有“说”的意思。“常”有“恒”的意思。“名”有“功名”和“名字”的意思,也有“说”的意思。“观”有“观察”的意思。“妙”有“神妙”的意思。“皦”有“明亮”的意思。“出”有“生育”的意思。“玄”有“天”的意思。“门”有“关键”的意思。
“皦”有作“徼”。
“徼”本义是“巡察”,后引申为边境、边塞等,与本章不对应。
“皦”本义是“洁白、明亮”。第十四章中有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”,与本章相对应,故作“皦”。
《论语·里仁》曰:“参乎,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注:“道,思想。”
《诗经·鄘风·墙有茨》曰:“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。”注:“道,说也。”
《论语·泰伯》曰:“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”注:“名,说也。”
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曰:“康公,我之自出。”注:“出,生也”。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曰:“晋公子,姬出也。”注:“出,生也。”
《尔雅·释言》曰:“玄,天也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下》曰:“乾坤其易之门邪?乾,阳物也;坤,阴物也。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。”注:“门,关键。”孔颖达疏:“易之变化从乾坤而起,犹人之兴动从门而出,故乾坤是易之门邪?”
《周易·乾卦》曰:“终日乾乾,反复道也。”
《周易·颐卦》曰:“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。”
《周易·咸卦》曰: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”
《周易·序卦》曰:“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。”
《尚书·周书·泰誓》曰:“惟天地万物父母,惟人万物之灵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生生之谓易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下》曰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”
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“天地欣合,阴阳相得,煦妪覆育万物。”
《礼记·郊特牲》曰:“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。”
《礼记·郊特牲》曰:“阴阳和而万物得。”
《庄子·田子方》曰:“至阴肃肃,至阳赫赫。肃肃出乎天,赫赫发乎地。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,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。消息满虚,一晦一明,日改月化,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。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”
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曰:“吾闻之,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所谓命也。”
《尚书·商书·仲虺之诰》曰:“惟天生民有欲,无主乃乱。”
《逸周书·文酌解》曰:“民生而有欲有恶,有乐有哀,有德有则。”
《周易·观卦》曰:“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,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。”
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
天道长久生养万物,百姓的日用饮食都离不开万物,却不知是天道的功劳,所以真正明白“君子之道”的人非常少。
“道”本义是道路,人之所行,亦谓之行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曰: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”后引申为道理,治国之道等。如《礼记·檀弓上》曰:“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。”
老子所说的“道”是宇宙众星运行的道路,也就是“天道”,可以理解为维持宇宙运行的力量。
“德”本义是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七曜的运行,后引申为遵行大道,可以理解为维持太阳系运行的力量。
“道”和“德”并非老子首创。“道”即天道,“德”即天德。天道和天德最早见于《周易》和《尚书》,在《道德经》问世之前已经存在。
《周易·谦卦》曰:“天道下济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”
《尚书·商书·仲虺之诰》曰:“钦崇天道,永保天命。”
《周易·乾卦》曰:“天德不可为首也。”
《尚书·周书·吕刑》曰:“惟克天德,自作元命,配享在下。”
第六章曰:“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
第十四章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忽荒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
第二十五章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第四十章曰: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第四十二章曰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毂,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”
第五十一章曰: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成之熟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
第五十二章曰:“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知其母,复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;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,是谓习常。”
第六十二章曰:“道者,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。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日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”
【注释】
道: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。”
可:能够;可以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
道:说;讲。《诗经·鄘风·墙有茨》:“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”
非:不;不是。《尚书·商书·咸有一德》:“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佑于一德。”
常:恒久;长久不变。《国语·越语》:“天道皇皇,日月以为常。”
道: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。”
名:功业;功名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用巧变以崇天灾,勤百姓以为己名。”
可:能够;可以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
名:称;说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巍巍乎,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”
非:不;不是。《尚书·商书·咸有一德》:“非天私我有商,惟天佑于一德。”
常:恒久;长久不变。《国语·越语》:“天道皇皇,日月以为常。”
名:功业;功名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用巧变以崇天灾,勤百姓以为己名。”
无:没有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名:名字;名称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宾执雁,请问名,主人许。”
之:助词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绍复先王之大业,底绥四方。”
始:开头;开始。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春者何?岁之始也。”
母:母亲。《诗经·邶风·日月》:“父兮母兮,畜我不卒。”
故:所以;因此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
常:经常;常常。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:“若常膏之,其天下辑睦,岂唯敝邑?”
无:没有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欲:欲望;欲念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敖不可长,欲不可从,志不可满,乐不可极。”
以:连词。表目的或结果等。《尚书·泰誓下》:“宗庙不享,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。”
观:观察;审察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吾观晋公子之从者,皆足以相国。”
其:代词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
妙:神妙;奥妙。《周易·说卦传》:“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者也。”
皦:洁白;明亮。《诗经·王风·大车》:“谓予不信,有如皦日。”
此:这。《诗经·周颂·振鹭》:“在彼无恶,在此无斁。”
者:代词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
同:共同;一起。《周易·睽卦》:“二女同居,其志不同行。”
出:生育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公子,姬出也,而至于今,一也。”
异:区别;不同。《尚书·周书·旅獒》:“王乃昭德之,致于异姓之邦。”
名:名字;名称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宾执雁,请问名,主人许。”
同:跟;和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”
谓:称为;叫做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之:代词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”
玄:天;天空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以尔壤生物共玄官,请四辅,将以礼上帝。”
玄:天;天空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以尔壤生物共玄官,请四辅,将以礼上帝。”
之:语气助词。无义。《尚书·西伯戡黎》:“殷之即丧,指乃功,不无戮于尔邦。”
玄:天;天空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以尔壤生物共玄官,请四辅,将以礼上帝。”
众:众多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师克在和,不在众。”
妙:神妙;奥妙。《周易·说卦传》:“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者也。”
之:助词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绍复先王之大业,底绥四方。”
门:门径;关键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乾坤,其易之门邪?乾阳物也,坤阴物也。”